
您的位置:首頁 > 公司動態(tài) >上海企仁實業(yè)有限公司 >新生兒聽力篩查的三個“不一定”
發(fā)布時間:2017/11/16 來源: 上海企仁實業(yè)有限公司 閱讀次數(shù):251
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結果顯示:在我國,聽力語言殘疾居五類殘疾之首。每1000名新生兒中,約有1~3名有聽力障礙。我國0~7歲的聾兒有80萬人,每年還以3萬名聾兒遞增著。出生后的前三年被認為是一個人語言-言語發(fā)育的關鍵時期。美國有一項調查表明具有聽力損失的兒童平均確診年齡為三歲。并且聽力損失的程度越輕微,發(fā)現(xiàn)的時間越晚。
開展新生兒聽力篩查,是聾兒可以被早期發(fā)現(xiàn),早期干預的有效方法
當別人的寶寶已經(jīng)伶牙俐齒,講的話能讓大人肚子笑疼時,你的寶寶卻仍不會開口說話,或是說的話讓人聽不懂時,你會想到可能是寶寶的聽力存在問題嗎?
聽力正常的嬰兒一般在4~9個月,最遲不超過11個月開始咿呀學語。如果寶寶聽力有障礙,在咿呀學語的階段缺乏語言和聲音的刺激,那么,在語言發(fā)育的最關鍵時期(1~3歲內),寶寶不能進行正常的語言學習,就會說話不清,甚至會聾啞。
過去沒有開展聽力篩查項目,往往是孩子2歲以后,家長或老師懷疑孩子聽力異常,才檢查出來,錯過了語言學習的良好時機。
如今,寶寶一出生,即可以通過新生兒聽力篩查程序來了解他的聽力是否正常,我國各地廣泛開展此項技術,3個月內診斷,6個月內對聾兒進行干預。
“孩子這么小,耳朵這么嫩,進行聽力篩查,會不會有傷害呢?”這是有些家長的第一反應。
目前,在我國新生兒聽力篩查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耳聲發(fā)射(OAE)法或自動聽性腦干反應(AABR)法。這兩種方法都很簡便,且無創(chuàng)。
OAE,只需要向寶寶耳朵里塞上一個特制的軟耳塞,它就可以收集耳蝸對聲音刺激產(chǎn)生的聲波。ABR則通過在額頭、耳后等部位貼上電極,記錄大腦對聲音刺激產(chǎn)生的腦電波,以確定寶寶聽力是否正常。
檢查需要安靜的環(huán)境,哭吵聲、吸吮聲,或者過快的呼吸聲都是干擾因素。要讓寶寶安靜,自然是寶寶睡著的時候。因此,寶寶只會感覺耳朵被小軟塞子輕輕塞住了。而這種感覺,處于美夢中的他并不一定會感覺到。
初篩沒通過,聽力不一定異常
最令家長們糾結的是“寶寶初篩沒有通過,是不是意味著聽力不行呢”。
初篩一般都是在生后2-5天,寶寶出院前進行。在我國,初篩多采用OAE,它檢測起來快速,靈敏性也很高,但它容易受干擾而“冤枉寶寶”。如果寶寶外耳道的胎脂沒有完全排除,中耳的羊水積液沒有完全吸收,或是寶寶配合不當,都不易通過檢查。頗有“寧可錯殺一百,不可放過一人”的架勢。
所以,初篩陽性時,不意味著寶寶聽力就有問題。初篩陽性的寶寶在42天復篩時,十個有九個會通過,沒有通過的寶寶,就要在3個月內進行聽力診斷性測試了。
這時,有媽媽提出質疑了:“既然初篩時容易‘冤枉’寶寶,為什么要讓我們熬到42天才進行復篩呢?與其忐忑不安等待復篩,不如直接在42天篩查,或者不作篩查,在寶寶3個月左右直接做診斷性測試?”
確實,上海交通大學醫(yī)學院附屬新華醫(yī)院曾做過一個調查發(fā)現(xiàn),初篩結果是陽性的孩子家長中,七成表示會擔心和害怕,四成表示甚至會焦慮。如果是新媽媽,心情不好甚至會影響哺乳。
那么,為什么初篩和復篩的時間要間隔近一個月呢?這是因為寶寶外耳道的胎脂和中耳的羊水積液需要時間慢慢排除、吸收,也給寶寶一個聽覺系統(tǒng)成熟的時間。等到產(chǎn)婦42天常規(guī)檢查時,也給寶寶進行聽力復篩,時間恰當,又方便了媽媽和寶寶。
所以,爸爸媽媽聽到孩子初篩時沒通過,也不用急著做第二次檢查,這些干擾因素沒有去除,相隔時間太近的第二次、第三次檢查都可能結果是一樣的。在等待復篩的這段時間里,爸爸媽媽可以給寶寶聽聽輕柔的音樂,刺激寶寶聽覺系統(tǒng)的發(fā)育。
直接在42天篩查,理論上是可以的,但是并非所有的媽媽都會自覺這樣做,所以我國規(guī)定,在生后3天,寶寶出院前進行初篩,避免了“漏網(wǎng)之魚”,保證了新生兒的普查。
那么可以“舍篩查取診斷”嗎?篩查和診斷的方法不一樣。篩查的成本低,只需100元左右,而診斷性測試需要五、六百元。沒有必要所有的孩子都進行診斷,“殺雞用牛刀”,只有復篩時仍未通過的孩子才需要進行診斷性測試,這樣可以節(jié)約大量社會成本。
初篩:嬰兒出生2-5天,至少出院前完成。
復篩:初篩未通過者,嬰兒在出生后第42天復查。
復篩仍未通過者,在其出生2-3個月時轉診到診斷中心進行確診檢查。仍無法確診嬰兒,于出生6個月時再次進行復查和確診。
初篩通過,聽力不一定就正常
新生兒篩查結果是“通過”時,也不能麻痹大意。因為有一種病,即聽神經(jīng)病,耳蝸對聲音的刺激也能產(chǎn)生反應,OAE檢查不出有問題。不過,聽神經(jīng)病的發(fā)病率較低(約0.1-0.3‰)。
還一種情況,孩子出生時聽力正常,檢查自然也正常,到了一定年齡才會發(fā)現(xiàn),聽力慢慢地越來越差。這是遲發(fā)性耳聾的特點。
遲發(fā)性耳聾的發(fā)病年齡最早可出現(xiàn)在8~12個月,最晚為4~5歲及以后,只有對其進行 定期聽力監(jiān)測和隨訪,才有可能早期發(fā)現(xiàn)這類患兒。
此外,家族性、遺傳性聽力損失可發(fā)生于學齡期或更晚,呈漸進性加重。更需要家長密切觀察。
因此,如果家長對寶寶的聽力、言語-語言發(fā)育水平感到懷疑,任何時候都可以找有關 醫(yī)生(耳鼻喉科或兒科),進行聽力學測試。
篩查沒通過,不一定對聲音沒反應
篩查沒通過,為何寶寶對聲音有反應?這個問題要一分為二來看。
一種情況是,孩子確實聽力沒有問題,只是篩查時,前面所說的干擾因素會“混淆視聽”,“冤枉”了寶寶。
但還有另一種情況是,孩子可能是輕中度聽力受損。在日常生活中,對一些聲音的確有反應。但是,輕度的聽力障礙也會影響孩子的語言發(fā)育。如果因為覺得孩子對聲音有反應,而不再去復查,容易漏診輕中度聽力障礙的孩子。確診聽力 對于聽力障礙的孩子,干預的時間越早越好,最合適的時間是生后6個月以前。出生后6個月前即開始干預的兒童,他的語言發(fā)育和社會適應能力,均好過6個月以后干預的兒童。
如果寶寶在3個內確診聽力輕中度受損,可以在6個月時復診,看是否有恢復。因為,有些輕度聽力受損的寶寶可能是因為聽覺系統(tǒng)還沒發(fā)育完善,或是胎脂、羊水等還沒有完全吸收。有研究指出,個別寶寶甚至晚至18個月的時候其聽覺系統(tǒng)才發(fā)育完善。
但如果6個月時寶寶仍存在輕中度聽力損失,有條件還是要佩戴助聽器。如果以后聽力恢復,可以摘下助聽器。
對于重度聽力損傷的寶寶,助聽器效果不明顯時,應及時實施人工耳蝸植入術。
更多資訊:www.xnxlb.com,www.gumiducn.com,www.wlevtv.com
① 凡本網(wǎng)注明"來源:易推廣"的所有作品,版權均屬于易推廣,未經(jīng)本網(wǎng)授權不得轉載、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。已獲本網(wǎng)授權的作品,應在授權范圍內
使用,并注明"來源:易推廣"。違者本網(wǎng)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。② 本信息由注冊會員: 上海企仁實業(yè)有限公司 發(fā)布并且負責版權等法律責任。
易推廣客服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