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您的位置:首頁 > 技術文獻 > > 高校應如何選擇國產比表面儀
高校應如何選擇國產比表面儀
序號 | 國產流動色譜法比表面及孔徑分析儀 | 國產靜態(tài)容量法比表面及孔徑分析儀 (以JW-BK為例) |
1 | 動態(tài)法僅國內采用,國外基本不用 | 靜態(tài)容量法國際的標準方法 |
2 | 達不到真正的吸附平衡,僅為流動態(tài)的相對平衡 | 達到真正的吸附平衡,理論計算更為可靠 |
3 | 不能測量等溫吸附曲線,只能測定等溫脫附曲線,且在高壓區(qū)失真,不能 對材料的吸附特性進行分析 | 可準確測定等溫吸附曲線和等溫脫附曲線,可以對材料的吸附特性進行分析 |
4 | 測量的壓力點少,特別是對孔徑分布的測定過于粗糙 BET比表面測3~5點,重復精度≤2% 孔徑分布只測定(脫附過程)~12點 | 測量的壓力點多,表明測試更為精確可靠, BET比表面一般測7~9點,重復精度≤1% 孔徑分布測定,吸附過程≥26點,脫附過程≥26點,最高都可測到100點 |
5 | 氮分壓低于0.05和高于0.95時,都測不準,所以孔徑測試范圍只限于2~50nm | 氮分壓全程(0~0.995)都可精確測定,因此 孔徑測試范圍大大擴大,至0.7~400nm,還可提供t-圖法軟件,進行<2nm的微孔分析 |
6 | 測試效率 BET比表面,測5點,平均每個樣品需 ~25分鐘 孔徑分布測試,12點,平均每個樣品需 ~2小時 | 測試效率更高 BET比表面,測7~9點,每個樣品需 ~15分鐘 孔徑分布測試,吸附加脫附>50點,每個樣品3小時,若只通過吸附曲線測定孔徑分布時間可減少一半,測26點,精度高且只需100分鐘; |
7 | 需通過氦氣做為載氣,調節(jié)氦、氮氣流量,達到改變氮分壓的目的,影響因素多,精度低且氣體消耗量很大: BET比表面測定平均每個樣品消耗氮氣3000ml, 氦氣3000ml; 孔徑分布測定平均每個樣品消耗氮氣20000ml, 氦氣20000ml | 不需用氦氣,直接通過壓力傳感器測定氮分壓, 測量精度極高(分辨率高達0.0005),而且氣體消耗量極。 BET比表面測定平均每個樣品消耗氮氣100ml 孔徑分布測定平均每個樣品消耗氮氣300ml, 不消耗氦氣,意義很大(氦氣很貴,其原料需從美國進口,邊遠地區(qū)難買) |
8 | 每測一個壓力點,樣品管均需進出液氮杯一次,不僅費時且液氮消耗很大: BET比表面測定平均每個樣品消耗液氮300ml, 孔徑分布測定平均每個樣品消耗液氮800ml | 每測一個壓力點,樣品管均不需進出液氮杯,不僅節(jié)省時間,且液氮消耗大大減少, BET比表面測定每個樣品消耗液氮僅10ml, 孔徑分布測定每個樣品消耗液氮僅100ml |
9 | 樣品預處理需另配吹掃機,真空度低,效果較差 | 樣品預處理同機進行,真空度高,每個樣品處理溫度可單獨設定,效果好且操作方便 |
10 | 所謂全自動,其實每20分鐘需人為添加液氮一次,控制程序復雜,隱患多 | 真正的全自動,可以做到無人值守,全自動控制極為可靠 |
序號 | 比較內容 | 國產靜態(tài)容量法比表面儀 | 進口靜態(tài)容量法比表面儀 |
1 | 原理方法 | 靜態(tài)容量法 | 靜態(tài)容量法 |
2 | 總體系統(tǒng) | 全自動、真空、吸附/脫附等溫線測定、預處理、專用軟件等完整系統(tǒng) | 全自動、真空、吸附/脫附等溫線測定、預處理、專用軟件等完整系統(tǒng) |
3 | 真空系統(tǒng) | 極限真空度6.7×10-2Pa | 極限真空度6.7×10-2Pa 使用渦輪分子泵時可達10-6Pa |
4. | 分析站 | 薄膜電容式壓力傳感器 分析站數量1~2個 精度±0.15% 壓力范圍 0~133KPa | 薄膜電容式壓力傳感器 分析站數量1~5個 (分析站數量越多價格越高) 精度±0.15% 壓力范圍 0~133KPa |
5. | 氮分壓控制 | 精度 0.0005 壓力測試點最小間隔0.01 等溫曲線測點可 >100點 平衡壓力最小可到0.0005 | 精度 0.0005 壓力測試點最小間隔0.01 等溫曲線測點可 >100點 平衡壓力最小可到0.0005 |
6. | 測量氣體 | 除氮氣外,根據用戶要求可改用氪、二氧化碳等 | 除氮氣外,根據用戶要求可改用氪、二氧化碳等 |
7. | 測試功能 | BET比表面 Laugmuir比表面 等溫吸附曲線 等溫脫附曲線 BJH孔徑分布(微分分布、積分分布)總孔體積、平均孔徑 由吸附等溫曲線分析孔徑分布 由脫附等溫曲線分析孔徑分布 t-圖法微孔分析 具有樣品真密度測量功能 | BET比表面 Laugmuir比表面 等溫吸附曲線 等溫脫附曲線 BJH孔徑分布(微分分布、積分分布)總孔體積、平均孔徑 由吸附等溫曲線分析孔徑分布 由脫附等溫曲線分析孔徑分布 t-圖法微孔分析 具有樣品真密度測量功能 |
8 | 測試范圍和精度 | 比表面 0.01至無規(guī)定上限 介孔孔徑 2~400nm 微孔孔徑 2 ~ 0.7nm 精度±2% | 比表面 0.01至無規(guī)定上限 介孔孔徑 2~400nm 微孔孔徑 2 ~ 0.7nm 精度±2% 采用分子泵的儀器測量下限更低,比表面下限0.001 微孔下限0.35nm 采用分子泵的儀器都很貴 |
9. | 孔徑分布數據處理模型 | 介孔分析:BJH孔徑分布,包括積分分布和微分分布,總孔體積、平均孔徑,最可積孔徑 微孔分析:t-圖法,αs法,HK法、SF法、D&R法 包含多種核心文件庫,隨技術的進步與發(fā)展,對用戶免費升級 | 介孔分析:BJH孔徑分布,包括積分分布和微分分布,總孔體積、平均孔徑,最可積孔徑 微孔分析:t-圖法,αs法,HK法、SF法、D&R法、NLDFT法等 |
10 | 預處理 | 同機設有兩個預處理工位 也可配置4~6位真空預處理 裝置 | 同機設有兩個預處理工位 也可配置4~6位真空預處理 裝置 |
關鍵詞:
① 凡本網注明"來源:易推廣"的所有作品,版權均屬于易推廣,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、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。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,應在授權范圍內
使用,并注明"來源:易推廣"。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。② 本信息由注冊會員:北京精微高博科學技術有限公司 發(fā)布并且負責版權等法律責任。
易推廣客服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