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(chǎn)品展示
骨碎補提取物 中藥濃縮粉 水溶 免煎煮 量大優(yōu)惠 包郵
點擊次數(shù):28發(fā)布時間:2018/8/20 15:15:31

更新日期:2018/8/20 15:15:31
所 在 地:中國大陸
產(chǎn)品型號:
優(yōu)質供應
詳細內容
形態(tài)特征
植株高15-40厘米。根狀莖長而橫走,粗4-5毫米,密被蓬松的灰棕色鱗片;鱗片闊披針形或披針形,長達8毫米,先端長漸尖,邊緣有睫毛,中部色較深,邊緣色較淺。葉遠生,相距1-5厘米;葉柄長6-20厘米,粗1-1. 5毫米,深禾稈色或帶棕色,上面有淺縱溝,基部被鱗片,向上光滑;葉片五角形,長寬各8-25厘米,先端漸尖,基部淺心臟形,四回羽裂;羽片6-12對,下部1-2對對生或近對生,向上的互生,有短柄,斜展,基部一對,三角形,長寬各5-10厘米或稍長;一回小羽片6-10對,互生,有短柄,斜向上,基部下側一片特大,長2.5-7厘米,寬2-3厘米,長卵形,鈍頭或尖頭,基部不對稱,上側截形并與羽軸平行,下側楔形,羽裂達具翅的小羽軸;二回小羽片5-8對,無柄,稍斜向上,彼此密接,基部上側一片略較大,長8-15毫米,寬4-8毫米,橢圓形,鈍頭,基部下側下延,下部幾對深羽裂幾達具闊翅的主脈,向上的為淺羽裂;裂片橢圓形,寬1.5-2毫米,極斜向上,鈍頭,單一或二裂為不等長的鈍齒;向上的羽片逐漸縮小并為橢圓形,先端短漸尖,基部偏斜,彼此密接,下部的二回羽狀,上部的為深羽裂達具翅的羽軸。葉脈可見,叉狀分枝,每鈍齒有小脈1條,幾達葉邊。葉堅草質,干后棕褐色至褐綠色。孢子囊群生于小脈頂端,每裂片有1枚;囊群蓋管狀,長約1毫米,約為寬的1 .5倍,先端截形,不達到鈍齒的彎缺處,外側有一尖角,褐色,厚膜質。
折疊功能主治
補腎強骨,續(xù)傷止痛。用于腎虛腰痛,耳鳴耳聾,牙齒松動,跌撲閃挫,筋骨折傷;外治斑禿,白癜風。
折疊藥理作用
1.據(jù)中國藥科大學周銅水等研究,槲蕨根莖水煎劑(20g/kg,30g/kg)及柚皮甙(相當原藥20g/kg )灌胃對實驗性大鼠骨損傷愈合有促進作用。
2.骨碎補水煎劑7.5-50g/kg灌胃,對大鼠實驗性關節(jié)炎具有刺激骨關節(jié)軟骨細胞代償性增生作用,并能部分改善由于力學應力線改變造成關節(jié)軟骨的退行性變,從而降低骨關節(jié)病變率。
3.骨碎補雙氫黃酮甙能增加體外培養(yǎng)大白鼠乳鼠心肌細胞的搏動頻率,使收縮有力,并對心肌細胞有起搏作用,其作用機理,可能類似一種β-受體激動劑。
4.骨碎補水煎液(100%)0.8ml/kg口服,對實驗性高血脂兔可明顯預防血清膽甾醇、甘油三酯的上升,并能防止主動脈壁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。
5.豚鼠實驗提示,骨碎補煎劑與卡那霉素合用可減輕卡那霉素對耳蝸的毒性作用,但不能控制停藥后中毒性耳聾的發(fā)展。
6.骨碎補煎劑在試管內能抑制葡萄球菌的生長。
骨碎補水煎劑7.5、10、25、50g/kg口服,對大鼠骨性關節(jié)炎模型,具有一定的改善軟骨細胞、推遲細胞退行性變、降低骨關節(jié)病變率的功能,隨劑量加大,作用增加,且在給藥二個月后作用較佳。骨碎補水煎劑100g(生藥)/kg/天在給予卡那霉素前2小時口服,連續(xù)8天,能減輕卡那霉素對耳蝸的毒性,但不能控制停藥后中毒性耳聾的發(fā)展。
【性味】苦,溫。
①《日華子本草》:"平。"
②《開寶本草》:"味苦,溫,無毒。"③《廣西中藥志》:"甘微苦澀,溫。"
【歸經(jīng)】入肝、腎經(jīng)。
①《綱目》:"足少陰。"
②《本草求真》:"入腎,兼入心。"
③《本草再新》:"入肝、腎二經(jīng)。"
折疊功用主治
補腎,活血,止血。治腎虛久瀉及腰痛,風濕痹痛,齒痛,耳鳴,跌打閃挫、骨傷,闌尾炎,斑禿,雞眼。
①《藥性論》:"主骨中毒氣,風血疼痛,五勞六極,口(一作'足')手不收,上熱下冷。"
②《日華子本草》:"治惡瘡,蝕爛肉,殺蟲。"
③《開寶本草》:"主破血,止血,補傷折。"
④《本草正》:"療骨中邪毒,風熱疼痛,或外感風濕,以致兩足痿弱疼痛。"
⑤《本草述》:"治腰痛行痹,中風鶴膝風攣氣證,泄瀉,淋,遺精,脫肛。"
⑥《廣西中藥志》:"治小兒疳積。"
⑦《四川中藥志》:"泄?jié),通?jīng)。"
⑧《本草新編》:骨碎補,味苦,氣溫,無毒。入骨,用之以補接傷碎*神。療風血積疼,破血有功,止血亦效。同補血藥用之尤良,其功用真有不可思議之妙;同補腎藥用之,可以固齒;同失血藥用之,可以填竅,不止祛風接骨獨有奇功也。用法用量:內服:煎湯,15~25克;浸酒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搗敷。
折疊藥用宜忌
陰虛及無瘀血者慎服。
①《本草經(jīng)巰》:"不宜與風燥藥同用。"
②《本草匯言》:"如血虛風燥,血虛有火,血虛攣痹者,俱禁用之。"
③《得配本草》:"忌羊肉、羊血、蕓薹菜。"